伊核问题维也纳谈判逾两月 美伊相互敦促“抓紧时间”
这里所说的贵,是指人性的价值内容。
德性作为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内在本质,是通过人的社会角色而实现为社会伦理的,但是不能说,人的内在德性是由社会伦理决定的。现在着重谈谈为天地立心的问题。
但是另一面,人与动物之间又有连续性。人无害物之心,而有爱物之心,被爱之物就会感而应之,对人友好,人也能从中得到情感的满足,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这种征服也是人的价值的实现。儒学所说的以人为中心,诚然出于对人的重视和关心,把人的问题放在重要地位,其中当然包括人类的利益问题。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传统,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主宰,居于自然界的中心地位。
我思故我在、本质先于存在,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表述。在西方传统中,既有本体论的主体(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,以第一存在为主体,基督教哲学以上帝为绝对主体。一是性命之命,一是命定之命。
是亦一无穷,非亦一无穷,则莫若以明。自由的心灵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,道也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,道未始有封,言未始有常[30],如有所封,便是道之隐。就其客观性而言,道又称之为天。因为自由境界既是由意志所决定,又是回归于自然之道,而性命则是实现这种回归的内在条件。
凡嗜欲心都是以外物为追求对象,受外部对象的牵制,因此也是有待的,也是一种桎梏。自由的心灵是虚的,不是实有一物,道也是虚无,不是实体,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,……德至同于初,同乃虚,虚乃大。
江湖是鱼能够自由生存的场所,道术则是人能够自由活动的场所。因为他所说的心有不同层次。泰初有无,无有无名,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谓之德。在先秦,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,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具有庄子这样深沉的忧患意识,也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具有庄子这样深刻的批判精神,更没有哪一个思想家像庄子这样对自由充满渴望。
其嗜欲深者,其天机浅。这里并不是否定人的主体性,而是提倡人的主体性。就客观事实而言,庄子决不会否定万物之不齐,物之所以不齐,也是自然决定的,有些则是由人为决定的。人是有机自然界的产物,也是潜在目的性的实现。
孰知不言之辩,不道之道?若有能知,此之谓天府,注焉而不满,酌焉而不竭,而不知其所由来,此之谓葆光。[19] 这句话即便是出于庄子后学之口,其思想则是属于庄子的,因为他是否定仁义的。
[41]推于天地而通于万物之心,只能是自我体验、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,有了这种境界,自然能享受到快乐。形体保神,各有仪则,谓之性。
它是客观必然性对人的关系,是与人的生命存在有关的,因而被称之为命,否则,就是纯粹自然哲学的问题了。他的批判精神,不仅在于历史层面,而且在于生命的存在方式。但这不是消极地取消是非,而是超越之,从一个更高的境地去观照是非。庄子是主张神形合一的,但他又认为,人的形体生命是有变化的,人的心灵境界则具有永久价值,可以不死。庄子的自由境界正是以无翼而飞以无知而知为其特色的。《德充符》讲了一个故事:申徒嘉兀者也,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。
可见,庄子对心灵情感是很重视的。研究庄子的心灵哲学,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,这就是庄子一方面追求逍遥境界,即自由境界。
自然可说是自由的原因,自由可说是自然的实现,但这决不是机械因果论的关系,而是生命有机论的关系。他的忧患,不仅在于现实层面,而且在于心灵深处。
它扫除了一切遮蔽,没有内外之别、天人之分,完全是自由的,也就不会执着于是非。三 现在,我们进一步讨论自由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
人相忘乎道术,这个忘字最值得玩味。他认为,自由出于天性,但只能在心灵境界中存在,至于现实中能不能实现,那是另一个问题,庄子实际上很关心这个问题,但是他认识到,在现实中实现自由是不可能的。怎么办呢?最好的办法是破除对待而超越是非,以获得真知。既没有对象认识的局限,也没有语言指称的区分,这就是天府,即天然府库。
所以,庄子的心灵哲学是一个价值意味很浓的境界形态的哲学,并不是什么自然哲学,也不是什么实体论哲学。真君就在六骸(形体)之内,不在其外。
前者与心灵境界有关,后者与形体生命有关。四 在讨论庄子关于自由与自然的关系时,不能不谈到命的问题,这个问题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[56] 人生的最大问题莫过于生死,而生死完全由自然变化所决定,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。自由与自然的统一就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。
[29]知至其所不知,就是取消对象认识,或搁置对象认识,转向心之自知、心之自明、心之自现。如果没有这种境界,情况就完全不同。凡有言之辩都是小辩而不是大辩,只有无言之辩才是大辩。境界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,是主客合一、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。
但是,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,更不能说明事物的价值和意义。庄子关于天乐的思想与孟子关于天爵的思想,在思维方式上很相似,所不同的是,孟子以天爵为仁义,庄子以天乐为自由,前者出于道德情感,后者出于自然情感。
官天地,府万物之心,是超越的无限心,这样的心当然不死。轩冕在身非性命也,物之傥来寄之者也。
这样的心灵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心灵,光明的心灵,就是自由境界。因此,只有人才具有意志和目的,而人的意志和目的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决定性因素。